家长应警惕孩子三多一少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7-27 18:12:29
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有很多的。家长应警惕孩子三多一少,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帮助,帮助孩子们成长。
八成“小糖人”是小胖墩
“虽然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目前糖尿病患儿逐年增多的趋势仍然让我们很担心。”省立医院东院儿童内分泌科主任李桂梅说,目前病房里同时住着近10个糖尿病患儿,这在以前是难以看到的。
今年只有11岁的小姑娘丽丽(化名)正在该院住院,女孩的胸部埋着一个滞留针,这根针连接着一个胰岛素泵,她患有1型糖尿病。丽丽的妈妈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丽丽老是嚷着口渴,端着水杯大口喝水,并出现发烧腹泻,家人以为她是患感冒了,可服用了一些药物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后来家人带她来医院检查,血糖竟达20毫摩尔每升,患Ⅰ型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李桂梅介绍,不同于成年人的糖尿病,小患儿95%以上是Ⅰ型糖尿病,是由于孩子本身存有这种易感基因,因感冒、环境因素改变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Ⅱ型糖尿病占儿童糖尿病的比例较低,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主要发生于年龄较大的肥胖儿童,85%的患儿在诊断时超重或肥胖。
吃得多动得少成患病“罪魁”
李桂梅谈到,儿童糖尿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5-7岁和10-13岁两组年龄段多见,患病率男女无性别差异,秋冬季相对高发。儿童糖尿病亦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国民高热量的饮食摄入和体力活动的减少,热量失衡导致超重和肥胖增加,是公认的Ⅱ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的基本原因。”李桂梅说。
现代儿童膳食不合理,专家指出了三大“罪魁祸首”:高热量的饮食吃得过多;饮料喝得过多;甜食过多。不光吃得好了,而且动得少了。现在孩子在家玩电脑、打游戏、看电视的游乐项目越来越多,体力活动被压缩。为此,专家建议家长们在关心孩子营养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运动。
与此同时,妊娠期和哺乳期患上糖尿病的女性也在增多。专家表示,很多女性想生育优质宝宝,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饮食多、高营养,可能诱发糖尿病。所以女性在妊娠期、哺乳期要注意科学饮食、平衡膳食、增强运动。“在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有70%至80%是因为酮症酸中毒昏迷入院的。”李桂梅说,“像11岁的丽丽一样,一旦患了糖尿病,最好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保持血糖稳定。一日三餐都要规划好。适当运动,规范化治疗。”
家长应警惕孩子“三多一少”
如何才能避免和预防儿童糖尿病发生?李桂梅说,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糖尿病是可防治的。锻炼是抵御糖尿病侵袭的有效方法。运动除本身可以消耗糖,使血糖降低外,还有利于胰岛素受体的增加。
专家建议,要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引导儿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不暴饮暴食,少吃糖分多的食品和饮料,多参加体育活动;一旦得了糖尿病,应尽早、积极、正确、合理地治疗,使病人不发生并发症。
孩子患糖尿病,家长怎么知道?一言以蔽之:“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只要孩子出现这样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提前治疗,避免引起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此外,如果孩子的尿容易招蚂蚁、苍蝇,或者尿粘脚;吃奶的婴幼儿在夜间突然急于主动找奶吃或找水喝,或许都是糖尿病发作的征兆。
同时,糖尿病患儿如出现发热、精神萎靡、呼吸深长且有酸味或神志障碍,应立即到医院诊治,防止酮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用量及饮食,制定运动方案,以减少成人时期严重的糖尿病后遗症。
家长应警惕孩子三多一少,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就是有关家长教育孩子所需要注意的内容,希望对于大家有帮助。
热门资讯

-
★南京小升初民办校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招生
2018-11-09 -
★2018年南京大学自主选拔笔试答卷参考
2018-11-08 -
初中家长怎样与班主任做好沟通交流
2018-11-07 -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自主选拔面试答卷参考
2018-11-07 -
★2019年南京市中考报名所需材料参考
2018-10-28 -
★2019年南京初中入学路径有哪些渠道
2018-10-25 -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怎么样_校园环境如何-图
2018-10-23 -
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怎么样_校园环境如何-图
2018-10-23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怎么样_校园环境如何-图
2018-10-23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