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化学百科知识点—笼蔽效应讲解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2-04 16:35:03


化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很是常见吧,几乎随处都能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虽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研究化学的相关知识,但是对于一些化学常识和百科知识,我们还是需要了解的,请看化学百科知识点—笼蔽效应讲解。

笼效应

笼效应(cage effect),又称笼蔽效应。即虽然A、B相遇几率变低,当一旦相遇即具有很高的碰撞频率,总体看来其碰撞频率并不低于气相反应中的碰撞频率,因而发生反应的机会也较多,这种现象称为笼效应。

笼效应

为用圆球模拟溶液中的分子偶遇而提出的,表达液相中分子运动物理图象的一种模型。采用一个中间有槽的容器,槽中盛有可滚动的球,稀少的球代表“气相”,密堆积的球代表“液相”[1] 。将球搅动,使它们运动,测定一对带标记球的碰撞次数。结果发现,在“液相”情况下标记球发生碰撞后,周围形成一个溶剂笼,在彼此分开以前,在笼中要反复碰撞很多次。因此得出液相中存在笼的结论。

特征

根据X射线衍射实验,整体的无规则紧密堆积和局部的规整排列构成了液相结构的特征。考虑到上述模拟实验,把液相中的分子运动描绘为:溶质分子存在于溶剂分子笼中,由于液相中两个分子的中心间距比分子的碰撞直径小,一个分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才能从两个分子中间挤出去,加之液体中分子热运动的平均自由程很短(约与分子直径同数量级),很少有分子能进行穿过液体的平动,所以分子的运动似乎要经历一系列的反射运动。可以把它看成是在周围分子组成的分子笼里的一种振动,它不属于分子中原子振动的范畴,此振动将持续到分子有可能作扩散性跳动,而从相邻两分子中挤出为止。计算表明,正常的液体〔即粘度为10千克/(米·秒)〕中,分子的振动周期为10[sbf12]~10[sb-13]秒;分子在一个溶剂笼里停留时间可长达 10~10[sbf11]秒。如果液相分子的运动速度为10~10厘米/秒,则笼中分子每秒可振动10~10次,换言之,要反复经历 100~10000次碰撞,最后随机地从笼中逸出,并掉进另一个笼中,在那里它又要停留同样长的时间,进行千百次的碰撞。

考察液相中分子A和B反应生成产物P的情况发现,A和 B必须由原来的笼中经过扩散性跳动来到同一笼中形成偶遇对,分子在一次偶遇的停留时间内频繁碰撞并进行能量交换,使发生反应的机会增加,从而弥补了由扩散跳动的困难性所引起的分子直接碰撞机会的减少,使某些反应在液相和气相中的反应速率相差无几。如果在停留时间内没有完成一个化学反应,则偶遇对重新分开,并跳到另一笼里去。因此,对于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分子A和B必须是在此溶液的同一个结构单元里方可,该结构单元是一种具有分子尺寸的微观反应器,称为笼,其大小通常为几个埃。

其它信息

笼效应也叫弗兰克-拉比诺维奇效应,在溶液的光化学反应中,它具有更深的含义。最初产生的一对自由基被溶剂笼所包围,出笼前彼此分开后的重新复合叫初级复合,而彼此分离出笼后的复合叫次级复合。初级复合会降低光致解离的量子效率,如分子碘在气相中用波长=499纳米光照射时,解离的量子效率为1。在己烷中波长为435.8纳米时,由于笼效应,量子效率减小为0.66。当波长减小到404.7纳米时,光子能提供给分子更多的能量,增加了从笼中逃逸的机会,量子效率增到0.83。在溶剂粘度较大的六氯丁二烯中,由于它严重地阻碍自由基从笼中逃逸,量子效率减小到0.075。

溶液中的解离反应降低初级过程产率的现象,反映了溶剂笼对反应进程的影响,均可称为笼效应,显然它对后继过程也是有影响的。

看完了上文化学百科知识点—笼蔽效应讲解之后,对于这个笼蔽效应的相关知识相信你已经了解了,如果你对其他的百科知识还感兴趣的话,请继续关注学大教育网!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