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家长怎样创造和孩子良好的沟通环境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0-20 21:28:47


我们大家知道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家长,我们怎么才能更好的辅导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呢?下面就是我们学大专家为大家准备的“家长怎样创造和孩子良好的沟通环境”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借鉴一下。

一、现状分析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学校学习任务紧张,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机会比较少;在家,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又忙于自己的工作,沟通的机会更少。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症状为情绪波动、自卑、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等。所以经常出现说话不知深浅,打逗不知轻重,情绪一旦爆发就不管后果如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在宽松、平和、愉悦的氛围中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经常性沟通,及时化解心中的积怨和不快乐的成分。然而,我们有许多家长不能或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出现了“大孩子和小孩子玩儿不到一块儿的现象”,过早地形成了代沟。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要想与自己的孩子达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初中学生一般存在以下三个比较极端的心理倾向:

1、自尊心很强,忍耐性很差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特别是异性同学或朋友),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往往搞得家长下不来台。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

2、独立意识很强,自我支配能力很差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 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作父母的在一定情况下要放开手脚,让孩子在自己意识支配下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做错了再予以纠正,对孩子来说也比不做强。

3、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很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知道好坏、丑恶之分,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坏的影响。这个阶段是孩子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事实上,我们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中学,以致将来考入名牌大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接受最优秀老师的指导,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竞争环境。

三、积极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和谐的家庭环境

生活在健全、和睦家庭的学生普遍心理素质好,而生活在单亲、离异、夫妻不和等家庭中的孩子相对心理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调查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是“家庭因素”中影响学生最大的五个问题。

2、快乐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会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我们学校和家长都有责任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尽量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3、适度的社交圈子

这个社交范围主要还是学生之间。学生时代,学生渴求纯真的友谊,因此孩子之间正常交往,家长不必过分干涉,正确引导才是上策。

四、沟通方式的选择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过:“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要有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1、理解和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没有孤独感的。理解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在重,总希望孩子无条件地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地去尊重子女。如果家长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头脑去想,能够理解孩子而平等和谐进行沟通,孩子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有效地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2、认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意见,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里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长说了算。尤其是遇到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商议,听取孩子的意见,对的意见要接受,不对的意见要做出解释。当家长就家里的某件事做出决定时,也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在以后会积极为家庭着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事情本事的完成。

3、主动和孩子交流心里想法。与孩子沟通,目的是要增进彼此的了解将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向孩子说清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沟通。其实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单向性的,目的只是让孩子了解父母,要求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你们的意思,但你们有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沟通,要求父母主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孩子表达,同时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互相倾听,互相了解。这样,才能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后“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健康成长。

4、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要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试想,如果家长整天无所事事,蒙头大睡,睡不醒,醒而云游。有时喝点小酒,酒后还在孩子面前撒酒风;有时招来朋友,在家打几圈麻将。这样怎么能培养孩子?如果家长在家庭或事业上不思进取,一问三不知,不孝敬老人。孩子根本就看不起你,怎么谈得上沟通?当然,这是个别现象,我们当中不会有这样的家长。

5、多赞赏,少批评

我们一定要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家长对孩子的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当孩子学习进步了,做了好人好事,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恰到好处的赞赏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

6、要信赖孩子与孩子讨论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缺点、好坏习惯基本上来自家庭、学校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对孩子要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家长信任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基础。同时家长要善于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如考试没有考好,家长如果用“打骂和训斥”方法行不通,效果是不会好的,如果与孩子一起讨论没考好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说是因为没有听懂,或是时间不够等。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查找原因,对孩子的学习效果就会好些,也易于与孩子沟通。

7、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小环境

孩子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尽量少在家中接待。家庭气氛要和睦、祥和、稳定,家长不要经常吵闹,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更不可能与孩子有好的沟通。

五、沟通过程中的忌讳

1、家长不要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可能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这句话:“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言外之意是你比孩子懂得多的多,可现在的孩子不这么认为。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很有成就或许孩子还能接受,不然孩子会很反感,不认可你的说法。

2、家长不要临上阵才磨枪

很多家长平时很少和孩子沟通,等到孩子有了问题后才想起来要和孩子沟通,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和孩子沟通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家庭氛围。一旦孩子有问题了,你和他们说的时候那态度和感觉是很严肃的,会让孩子有恐惧的心里,他们当然不能配合你了。所以,和孩子沟通要时刻坚持不放松。

3、家长不要车轱辘话反复说

沟通的效果与时间长短和次数不成正比,相反,有些话说的次数太多会招来孩子的反感。因为我们一般的家长都是指出孩子的缺点,很少有赞扬的话经常说的。所以,说的次数多了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感受到很没面子,因此也达不到你希望的效果。

4、家长不要把学习当成孩子生活的唯一

我们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总是离不了学习。说什么事最后都要归结到学习上。这让孩子很反感,好象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学习、学习,没有其它的事了。其实这是大多数家长的认识误区,感觉孩子要是不学习就没出路了。所以就把学习常挂在嘴边。见到孩子就想对他进行一番理想、前途的说教。这样做很多时候是适得其反。孩子不听,你也心情不好。所以,在休息的时候尽量和孩子聊点轻松的话题。最好是他感兴趣的,这样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使沟通更容易。

5、家长不要将孩子与自己的童年对照

有的家长爱把孩子同自己小的时候相对照,认为自己在小的时候上学怎么怎么好,而孩子赶不上自己。无形中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无能,同时也不愿和你多说他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彰显自己,说自己小时候如何如何好之类的话语,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卑微感。

6、家长不要只顾忙自己的事

很多家长会认为我忙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条件,所以很多时候就放弃了和孩子沟通的义务。其实我们做家长的要想真正的能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就要同孩子一同成长。时时关心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感觉你是真的和他们在一起的。所以,千万不能因为自己忙顾及不到孩子,或自己管不了孩子,把培养的重任完全交给老师,这是一个极端错误认识。

现在中国教育没有完全摆脱“英才”教育的模式,对老师来讲考入重点中学的升学率达到30—40%就不错了,有可能受到表彰或奖励,但对60—70%的家庭来讲是不成功的。当然,升学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最起码要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对社会有用的人。假如,学校和家庭都失败了,把孩子培养成了对社会有害的人,那么对这个家庭来讲就是灭顶之灾。你忙是为了谁,忙半天有什么用呢?

根据专家的研究,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种情况下成长的: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对别人多一份关爱。

六、对初三年级学生家长的几句话

今年,初三年级期末考试已经结束,我校初三年级在安国市的整体水平是:平均分第一,优秀率第一,及格率第一。这个结果令我们很满意,与孩子们和老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可能你的孩子考的不理想。我们说过升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要面对现实,积极引导。下面提几条建议仅供参考:

1、切忌期望过高

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爱把“至少要考500分”、“一定要上安中”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孩子愈发悲观、焦虑,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本上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对家长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正确了解孩子的状况,接纳孩子的现状,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你不妨告诉孩子:“只要尽到最大努力就行了!”

2、切忌制造紧张空气

为了给孩子督战助阵,有些家长刻意制造出“一级战备”的考前状态,如请假在家做“专职后勤”,晚上绝不打开电视等等。其实,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压抑、烦闷,“透不过气”来。明智的做法是,家长该干嘛就干嘛,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如夫妻吵架、邻居冲突等等,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

3、切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能让考生把现有水平发挥到最佳程度,在考前阶段,家长对孩子要鼓励、肯定,不要动辄批评、指责。当孩子某一次考前测验失利时,一味责骂只会让孩子更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这时,家长最好多与老师、孩子沟通,共同找出失利的原因,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失利的阴影。

4、切忌唠叨

在孩子复习迎考期间,一些家长总爱在孩子面前反复念叨“你要加把劲啊!”、“你一定要考好呀!”等等,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加重思想包袱。你有这唠叨的功夫,不如给孩子讲讲笑话,让他的神经放松一下。

我们学大专家为大家准备的“家长怎样创造和孩子良好的沟通环境”这篇文章,希望家长们能抽出时间好好的学习和借鉴一下,相信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