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述诗人杜甫的艺术成就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11-18 15:30:29


杜甫是同学们最为熟知的一位唐代诗人之一,我们在课本上学习过很多他的诗篇。也了解到今天的古诗名句都是出自于杜甫的手笔,但是杜甫的艺术成就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来简述诗人杜甫的艺术成就。

比较一下盛唐诗歌和中唐诗歌,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别。在中唐诗歌中,盛唐诗那种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中唐诗有一种更加生活化的倾向。盛唐诗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浑融;而到了中唐,我们才看到了有意识的字锤句炼。盛唐存在着审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诗人群落;而到中唐,我们却看到了有相近理论主张的不同的诗歌流派。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歌。

唐玄宗后期,沉溺于声色,挥霍无度;且又沉迷于道教和密宗佛教,很少过问朝政。朝廷大权先后落入权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手中。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到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专权16年;天宝十三载(754)之后,杨国忠又独揽大权。李、杨累起大狱,朝政在倾轧与清洗中一塌糊涂。正直的士人无法立足朝廷;而当道奸佞之间,互相争斗;权相与拥兵权的边镇节度使之间,也矛盾激烈。政权内部,已呈分崩之势。在上者奢侈,必加重对民间的盘剥,王公百官豪富大量兼并土地,天宝后期,大量农民成为失去土地的流民。在社会繁荣背后,隐藏着贫困与不公。唐代社会在经历开元盛世的繁荣之后,正在酝酿着大的动乱,而玄宗却一无所知。

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年11月,拥有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共15万,反于范阳。翌年五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奔蜀。战火所经之处,州县残破,万室空虚,北半个中国疮痍满目。从安史之乱起,至乾元三年(760)五年间,全国人口从5288万锐减至1699万,可看出这场战争给唐代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

这场巨大的灾难,给唐诗带来了不小的转变。还在天宝年间,一部分失意士人,就已经在诗中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他们就是元结《箧中集》中所收的作者。《箧中集》收沈千运、赵微明、孟云卿、张彪、元季川、于逖、王季友诗24首。加上其它文集所收,这七人留下来的诗共46首。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飘飘万馀里,贫贱多是非”(孟云卿《悲哉行》)。“徘徊宋郊上,不见平生亲。独立正伤心,悲风来孟津。大方载群物,生死有常伦。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同上《伤时》)。“忽忽望前事,志愿能相乖。衣马久赢弊,谁信文与才。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张彪《北游还酬孟云卿》)。他们是最先感受到衰败景象到来的一群诗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了很高的评价。他的诗歌观念,与他们是一致的。他写有《二风诗论》、《系乐府序》、《刘侍御月夜宴会序》,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

元结(719~772),字次山,天宝十三载(754)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之后,先后避难于邑(今湖北大冶)、瀼溪(今江西瑞昌)。后曾奉诏募兵抗拒叛军,又曾任道、容二州刺史。他最有名的诗是《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系乐府十二首》。《系乐府》中的《贫妇词》、《去乡悲》、《农臣怨》诸篇,写生民疾苦。《舂陵行》以同情之心写安史之乱以来道州一带州县残破,民不聊生,而赋税逼迫:“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贼退示官吏》亦写赋税之祸害,甚于盗贼。杜甫读此诗后,给予很高评价:“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元结与《箧中集》的诗人们,一变盛唐诗人诗中的理想色彩,而转向写人生悲苦。他们的诗,有思想深度而乏艺术力量。杜甫才把写实倾向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内学习有关杜甫的诗歌的时候,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来了解一下杜甫在艺术上的成就。同学们好好看看上文《简述诗人杜甫的艺术成就》。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